学在中国 >
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如何更好地帮助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地择业、就业?近年来,教育部在高校展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引入“生涯教育”的概念,主要是指职业生涯规划,并将这个工作贯穿在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中。目前高校中的生涯教育是如何展开的?效果如何?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有一组数据:
·就业偏好方面,继续求稳:51%毕业生更看重工作稳定性,较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
·求职行为方面,更加积极:求职时间提前,6成毕业生大四上学期甚至更早开始找工作;
·投递简历增多,4成毕业生已投递超50份简历。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成功拿到offer的原因:
·38.9%认为是“有相关实习经历”
·28.5%认为是“社会实践经验丰富”
没有拿到offer的原因:
·36.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太迷茫”
·27.4%认为原因是“掌握技能少”
从"心"出发 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广西毕业生朱芮瑶当年选择了“大热”专业公共管理专业。她正在就业导师的指导下,为面试做准备。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 朱芮瑶:当时也会觉得就业前景是比较广阔的。但当我自己进入学校后,发现同专业的学长学姐,他们在就业的时候,其实是遇到比较多的挑战的,可能并不像我们当初想象的那么乐观。
一方面发现就业有诸多挑战,另一方面朱芮瑶也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真正热爱公共管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她接受完职业兴趣测试,职业指导老师主动找到了她。
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郑茸:我发现她就是属于那种利他型的,(我会)主动地去引导她做一些实践。可能她未来的职业选择,更加聚焦在大健康的领域。
“利他型”的性格特点,一下也唤醒了朱芮瑶,她终于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长项所在。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 朱芮瑶:参与到一些养老方向的科研和实践课题,服务超过400多位长者。这些实训机会,能够让我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我们国家的养老现状,以及老年人真实的养老需求,就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养老领域深耕。
经过一年多的实习,临近毕业,小朱已经做好了全面准备去投身银发经济,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她成功应聘了“老年文娱活动师”。
和朱芮瑶一样,准备从兴趣出发重新选择的还有来自新疆师范大学的苏熙伦,今年才上大一的苏熙伦本来选择的是英语专业,但从小学就是“安全班长”的他其实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是应急救援。
新疆师范大学学生 苏熙伦:新疆实际上面临着很多的自然灾害,比如说像暴雪、沙尘暴、极端天气、地震等等,毕业之后我个人的想法是用自己的努力去留疆,用自己的奋斗兴疆。
如何让“生涯教育”更有效率更有温度?
这样的“生涯教育”实际上给了学生一次弥补遗憾的机会。近年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被列入高校公共课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大学生讲授,不少于38学时。目前全国91.9%的高校已将就业指导课程设为必修课。当前,社会高速发展,新职业层出不穷,“生涯教育”如何跟上节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呢?
在温州大学,有这样一个就业服务一体化空间,在这里,有专业老师进行职业兴趣测试,解答就业困惑,推荐合适的实习岗位,还为有创业、创新项目落地需求的学生提供免费场地,以及政策、资金的帮扶。工商管理学院的何宇迪,正是依托学校搭建的就业创业平台,组建团队研发创新项目。
温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生 何宇迪:学校提供了工作室,我们形成了寝室、工作室跟教室三点一线的工作模式,我们目前有13项专利,其中有一项打破了我们行业的技术壁垒。
福州大学是全国首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校,近几年也在不断更新、优化资源,建立起立体支撑体系,帮助学生成就自己。金晶是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大三的学生,原本就读于化工机械专业的她,在“生涯教育”的启发下选择遵从内心的声音,携笔从戎。
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学生 金晶:在服役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在网络安全方面,其实国家的人才缺口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回到学校之后,选择转专业到计算机专业,我现在的职业目标首选是在军队从事网络安全工程师。
据介绍,教育部面向全国评选出了21门高校就业创业金课,支持建设40余个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今年还创新推出“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2740所高校952万学生聚焦职业规划。
高校如何主动链接 拓宽就业实践主渠道?
目前全国高校已经有了一支10万人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有了职业规划,如何更好地为学生实习、就业搭建平台?
教育部方面:
·此前已组织企业支持高校开展“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项目,累计合作立项11万余项;
·连续3年组织实施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已有1900余所高校与3000余家用人单位达成合作;
·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汇聚岗位1100余万个;
此外,各地高校也在不断提升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
契合社会需求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楚荞伊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三的学生,在职业指导老师的启发下,看准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未来前景,她准备把制造装备海外维护工程师作为自己的就业选择。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尚晓丽:我们走访了企业,发现很多企业出口的收入,大概占到了总收入的40%以上,这些工程机械出口到海外之后,还要有技术服务跟上去,确实是有比较大的人才缺口。
目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85%以上的专业开展了定制、定向培养,新开设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等4个新专业,40个招生专业可就业岗位范围覆盖全省新兴产业链80%以上。
在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大二的学生张亮和团队正在为新研发的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进行推演。这款机器人可以辅助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恢复体能。
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22级学生 张亮:我们这次设计有四条机械臂。这样首先对于外骨骼本身的技术要求会降低,它对于自身的平衡性、安全干预会做得比市面上的双足外骨骼机器人更好。
因先天患有成骨不全症,张亮身高仅有1.3米,这种罕见疾病也让他失去了独立行走的能力,当年他坐着扭扭车考入大学,大家也亲切称他“扭扭车男孩”。张亮认识到,自己的痛点也是很多肢残人的痛点,这里蕴含着创新的机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张亮接触到了仿生外骨骼技术,这项技术不仅让他看到了站起来的希望,更让他坚定了去创业的决心,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学校职业规划辅导老师们的支持。
安徽工程大学学生处处长 黄炜:学校有一个创新创业的训练计划,就是从创新的成果里面,选择一些有可能会变成创业项目的进行扶持。给准备创业的学生,每年每个项目大概5000元到10000元之间的经费支持。
今年,教育部将实施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提出了26项促就业相关举措。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 吴爱华:教育部正在谋划一整套的完善高校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政策措施,把就业和人才培养更好结合起来,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促进毕业生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在上海举行
5月10日至12日,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及颁奖仪式在上海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设置的全国性专门赛事。据统计,本届大赛累计报名学生952万人,覆盖高校2740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98.6%。总决赛过程中,共有近500家用人单位现场为学生发放实习、就业offer意向。
如何打破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之间的“双盲”,通过切实落地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让学校和老师真正当好学生学习与职业之间的“摆渡人”,让学生更好地找准自身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最终实现“发现自己到成就自己”的闭环、高质量地就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路径值得探索。2024的毕业季已经到来,祝福所有的毕业生能够得偿所愿。更期待还没有进入毕业季的同学们能早一些想清楚、规划好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以后能让自己更加胸有成竹地走进毕业季。
【 责任编辑 :丁萨 】